盖世汽车网2月2日报道
“它无孔不入,你无处可藏。不是它可恶,而是它不懂你。我们试图,做些改变。它是什么?广告,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1月21日,微信朋友圈出现了如上一段话。由此,微信朋友圈广告诞生了。
1月25日,微信全民营销时代正式开启,宝马、Vivo与可口可乐幸运地成为了第一批登陆朋友圈的广告主。当晚,广告刚一出现,朋友圈便被满屏的吐槽、炫耀、自嘲瞬间引爆。
首次试水的突破
作为第一个开进微信朋友圈的汽车品牌,各方对宝马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说朋友圈广告投放不精准,影响了宝马用户的客户体验;有人表示宝马的广告内容晦涩难懂;也有人称宝马的创意实在了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巧妙地将中国文化与品牌主旨以及朋友圈的特质结合在了一起。
无论是何评价,毋庸置疑的是,宝马成为了当晚的绝对焦点!对此,新华信汽车营销与渠道管理副总戴文涛在接受盖世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宝马此次成功赚取了眼球并不在于其品牌抑或是创意本身,“是这个事件引发的话题性造就了它的成功。当然,这也是先行者的优势。”
不过,戴文涛亦称,尽管短期内传播效果十分给力,但是当朋友圈广告成为了一种常态后,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部分微信用户的体验,或许后来者就没有如宝马等第一批广告主如此幸运了。
定位不精准?
当然,当晚最大的吐槽点莫过于这条:看到宝马广告的是土豪,看到Vivo的是中产,看到可乐的是屌丝,啥都没有看到的,很抱歉,你已经被抛弃了。对于此番“屌丝、中产与土豪”的阶级划分,众网友都对朋友圈广告的精准度产生了质疑。
然据了解,其实,宝马此次广告投放的目标客户群主要针对了ios系统用户群与一二线城市的年龄在19-50岁的消费者。因此,这种“屌丝”、“土豪”的划分方法其实并不靠谱,也并非是其定位不精准。
戴文涛也告诉记者,其实,在微信月活跃用户量高达4.38亿的背景下,这种大数据无法做到精准对位,若是能达到60-80%的精准定位,那它的成本或许就要上涨几十倍。而对于广告主来说,这不是重点,就像宝马,它能够实现苹果手机用户与一二线城市这些定位已然足够,这种精准营销思路的做法值得肯定。
广告还会继续?
尝到了甜头的宝马会否继续选择在朋友圈投放广告呢?记者在宝马中国官方微信号中注意到,1月26日,宝马发布了一篇《再刷,惊喜不断呈现》的文章,文章末端配上了“#再刷,还没投完#”几个大字,似乎意指还将继续在微信朋友圈投放下一轮广告。
对此,戴文涛也猜测,宝马会继续下一轮广告攻势,而其他汽车品牌或也将仿效宝马进行跟进。“有钱,任性的外企豪车品牌将是跟进者,毕竟,此类烧钱的营销模式也不是每家车企都能玩得起的。但是车企要注意,恐怕未来的投放效果将越来越打折扣。”
营销模式渐变?
纵观市场,如今车企的营销手段正在呈现一个百花齐放的格局。传统的硬广投放、赛事营销、大腕代言、电视剧电影的植入都已经不是新鲜事儿,时下最炙手可热的莫过于综艺营销。一档《爸爸去哪儿》让英菲尼迪这个一直不温不火的二线豪车品牌在几乎在一夜之间广被熟知,《奔跑吧,兄弟!》则让上海大众凌渡先声夺人,未售先火。那么此类营销模式缘何会成功呢?
戴文涛告诉盖世记者,原因即在于其关注到了年轻人的崛起。“80、90后购车的比例已经超过了50%,而这个群体本身的属性便是一个追求好玩与新鲜事儿的群体。”就像本次宝马“宁为牛首”的大胆尝试,相信宝马自己也没有料到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而通过观察朋友圈那些分享宝马广告以此来拉高品格或是自嘲屌丝的群体就不难发现,的确是年轻群体占了多数。由此来看,营销能不能成功也要看它能不能跟年轻人“好好玩耍”了。
总而言之,在这个玩转新媒体的时代,如果没有观察到市场的变化而墨守陈规,必定将被时代所淘汰,先不论宝马此举是迎来了吐槽还是掌声,起码也是成功聚焦到了目光,这或许就值得那传说中的500万天价广告费了。而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宝马此举给其带来的关注度无论从正面还是负面角度来看,都已然是一种成功,而后来者若要赶上这股潮流,效果就不得而知了。一句话:且投且思考吧。
吐槽集锦
最后盖世记者搜集了网友们的“神吐槽”,给大家图个乐~
@八卦_我实在是太CJ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朋友圈的好友都收到宝马的广告,而我收到的却是可口可乐的广告。
@ban:我就一摆摊卖水果的,宝马这是要玩“屌丝者得天下”吗?
@离人泪:值得纪念的一天,收到宝马广告,本姑娘正式“被土豪”了……
@小西:我看到的是宝马,我老板看到的是vivo,明天我估计只能喝可乐了……
@雷克萨:用着iphone6 plus收到了vivo的广告,也是醉了!
@韩小芬:大哥,我天天在朋友圈转保健小文章的,怎么能还给我推荐可乐呢!
@唐家三少:朋友们为微信朋友圈都收到了宝马的广告,就我没有,可见我有多么屌丝!
@宁财神:就收到一条Vivo广告,整个人生观都破碎了。说好的宝马广告呢?!我要反思自己,失败,太失败了!
@魏武挥:这大概是第一次全民高喊着要看广告的狂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