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饿死不嫁穷雷洞,雷洞光棍儿扎成堆!”坐落在伏牛山余脉的襄城县紫云镇雷洞村就是当年是有名的“困难村”,出行不方便、吃水困难。从2008年开始,村里有了大变化,不仅修了14公里的路,还将自来水通到每家每户,当地将村里独有的“红石头房”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游阵地,引来了游客,富裕了村民。12月12日,大河网记者一行驾乘开瑞K60来到雷洞村,探访雷洞村的“美丽密码”。
我们所驾乘的这款开瑞K60,是开瑞品牌首款SUV。搭载全国十佳ACTECO1.5L发动机的,动力输出非常稳定、强健,前麦弗逊独立悬架使得驾驶过程中操控、行驶稳定;CCS定速巡航系统更是解放了驾驶人员的双脚。更值得欣慰的是它对于噪音的控制已经达到轿车的水平了,让驾驶更加纯粹、安全。
修村路、治柳河,生态宜居看雷洞
踏进雷洞村,一眼望去,逶迤盘旋的山间公路将坐落在山两旁的红石头房子串起来。提起这条路,2008年当上雷洞村党支部书记的马文科感触颇深,“总算对的起自己的后半辈子了,俺没白干这个村支书。”
这条路究竟对村民有多重要,又有多难修?63岁的村民丁秋给出了答案。
“那时候从山上到镇上得走三个小时,每家每户下山都要备双胶鞋,等到下面的好路上了,再换上布鞋。”让丁秋记忆深刻的除了路,还有吃水难。每天拿着大酒瓮子走3个小时山路下山打水,然后再返回家,每天都是如此。“现在村里也通了自来水,就这两个事情,就得让俺们感恩一辈子。”
雷洞村全景
刘圪斗是雷洞村的村医,行医20多年来,他都不记得走过多少山路,磨破多少双鞋。“2009年之前,俺村还没有通水泥路,村民居住的过于分散,遇到晚上村民有急病需要出诊,一个半小时还走不到,真耽误事儿。现在好了,村村、户户都修通了水泥路,晚上还有路灯,十来分钟就能到患者家,安全、方便。”
提起以前晚上出诊,刘圪斗心有余悸,“前些年路没修通时,外边来走亲串门的乡亲们,都是坐驴车和拖拉机上山的。现在来山上旅游观光的游客可以开车直达山顶,品尝一下农家乐饭菜,欣赏一下山区美景,别提有多美啦。”
不仅修路,雷洞村正在进行柳河综合整治工程,记者在现场看到,柳河的水清澈碧绿。在规划的效果图上,健康步道、自行车道同时具备,方便游客游玩。
马文科介绍说,“村里计划将柳河及其下游的雷洞水库进行改造,不仅要使水更清、堤更固,更要打造成一道美丽风景,吸引游客来看水赏景。”
红石头垒起的村名
“红石头房子”讲述着着村里的传承
走进雷洞村,你能看到的大部分建筑都是红色石头建造的,尽管天气阴沉,但在群山环抱中仍夺人眼目。雷洞村所在的山上石头是红色的,村民就地取材,利用红石建屋砌墙,垒堰修渠,打石磨,凿石槽,代代相传。
如今,村内还保留有红石屋、红石墙、红石厕所、红石板路等,“红石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村民的生活之中。
除了“红石文化”,雷洞村的历史也源远流长。“焦不离孟孟不离焦”这句俗语就出自雷洞村。村里老人指着山头最高的那块地方告诉记者,“那里就是焦孟当年占山为王的地方,二人是结义弟兄,常形影不离,后来被杨六郎收服,成为北宋抗辽的名将。”
除了焦赞孟良的故事,雷洞村更有明朝户部尚书李敏所创建的紫云书院。
紫云书院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了李敏的故事。李敏在任浙江按察使期间,母亲故去,回乡守孝三年。期间,他常常漫步紫云山,见山色秀丽幽静,就建了三间书屋,读书讲学。成化十八年(1482 年)皇帝下诏赐名紫云书院,就扩建殿宇堂斋,最后建得跟文庙一样。成化十九年,因为身体有病,李敏上书乞归,养病于紫云书院,与诸生讲习程颢、程颐等所著之书,立为条约,其躬行实践、彬彬有礼学之风,一时著称中州。
如今,雷洞村村委在紫云书院后山上建成了文化广场,硕大的孔子塑像站立广场中央,两旁是襄县的著名历史人物,这些塑像包括广场内的地板、台阶及围栏皆为红石打造。
“我们要将历史文化与红石文化结合起来,打造富有雷洞村特色的景点,吸引八方游客。”马文科说。
雷洞村一景
乡村游让老房子成了村民的摇钱树
“我们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规划设计,将道路建设、水系建设、林果种植、农家乐餐饮按照旅游风景区的标准一体规划,着力发展旅游餐饮、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及林果种植业。”该村驻村第一书记薛斌伟介绍说。
雷洞村打造的乡村游带动了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很多在外地打工的村民返回家乡,开办农家乐,在家门口致富。
马书平就是通过农家乐发家致富的,现在经营的有声有色,远近的游客都喜欢来这里吃上一口地道的农家饭菜。“我的农家乐地方特色浓,生意不错,很受欢迎,一年下来也能挣不少钱,现在的日子过的比以前舒坦多了。”马书平说。
自己变富了也不忘乡亲,在马书平饭店打工的李秋菊和张大想二人提起农家乐,也是乐得合不拢嘴:“俺村开了好些农家乐,俺都是庄上的人,家里有老人孩子的,也出不去,在这干一年多了,感觉着中,不仅能照顾着家,还能挣钱,两不耽误。”
记者了解到,目前,雷洞村现已打造农家乐34家,大型采摘园14家,安排村民就业近百人。
雷洞村打造的乡村游除了农家乐,更多的是给村民带来了在家门口打工的机会。今年53岁的李国民在紫云书院景区摆摊卖凉粉,游客多的时候一天也能收入百十块钱,“和以前在外面打工时赚到的差不多,可现在既能赚钱,又能在家门口照顾老人孩子,谁还往外面跑。”
薛斌伟介绍,目前,雷洞村还有贫困户8户18人,都是因病、因残或因学致贫。在奔小康的路上,不让一户群众掉队!为此,村里正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对准穷根,开出药方,下足绣花功夫,在精准上做文章,依托旅游、烟叶生产、光伏发电等产业,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出谋划策,真情帮扶。
“今后,雷洞村将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搭乘旅游产业快车,让全村群众走上致富路。”对于雷洞村的明天,马文科信心满满。(吴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