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 董建国
近日,记者在制造业大省福建实地调研发现,汽车领域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正通过聚焦主业、强化创新,不断在专门领域形成优势,呈现出发展态势良好的局面。但是,部分企业仍面临科研人才短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公共服务有待改善等痼疾,期待出台相关帮扶政策,让企业能够减负前行。
专精特新优势独特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专精特新企业多年来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在专门领域做深做精做细,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汽车尾气治理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一环,而柴油车更是机动车尾气治理的重中之重。为减少汽车尾气污染,高纯度车用尿素逐渐走入公众视野。位于莆田的溢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生产车用尿素的科技企业。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竞争的核心价值。”溢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朝勇介绍,公司凭借在技术、运营、服务和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在商用车领域内享有较高知名度,并参与起草了车用尿素行业标准。目前,该公司已与中石油、中石化、三一重工等国内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产品销售渠道稳定,业绩增长较快。
在海安橡胶集团股份公司,忙碌的生产线上工人们身手熟练,一批准备运往海外的全钢巨型轮胎被整装上车。公司副总裁黄振华说,通过自主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管理,公司现已掌握全系列规格型号“巨型全钢子午线工程机械轮胎”批量生产技术,在业内享有较高知名度。
“起初,公司在设备、配方、工艺等方面都是空白,自主研发迫在眉睫。”黄振华说,当时,国外技术严格保密,巨型工程轮胎的生产技术长期掌握在跨国企业手中。经过多年刻苦攻关,2008年公司生产的第一条全钢巨型工程子午胎成功下线,打破了国际垄断。此后,经过持续技术攻关,公司不断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凭借高质量、产品线齐全的巨型全钢子午线工程机械轮胎,与包括紫金矿业、徐工集团等在内的国内外企业建立了稳定战略合作关系。
“小配件蕴含高技术,小企业支撑大配套。”福建省工信厅中小企业处副处长黄春莺说,专精特新企业一般都是节点型企业、供应链上游企业,他们敢于投入研发与技改,精准定位核心业务,部分企业甚至跃升为行业龙头、“隐形冠军”,并已显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创新效益。
苦练内功填补空白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已汇聚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他们积极布局新兴产业,甚至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前不久,福建省首个能储能、还能对新能源汽车电池进行检测的智能充电站在福州物联网产业创新发展中心投入使用。车主可以边充电边为电池做“体检”。
这一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来自福建星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持续的科研高投入让星云电子在“风口”扎下了根,先后进入了华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上汽通用、一汽-大众等龙头品牌的供应链中。公司董事长李有财说,“近年来,公司每年科技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均超过13%,研发工程人员占公司总人数近四成,已获得专利102项、软件著作权33项,参与起草4项国家标准。”
对于在细分领域持续创新获得的“甜头”,福建汇川物联网技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文感同身受。该公司是一家专业提供远程视频监测技术方案的物联网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在如火如荼的“新基建”大潮中,公司相关产品和方案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市政、交通、国土等多个领域。
厦门优迅公司为5G传输、云计算、数据中心、光接入网等提供配套服务。公司董事长柯炳粦告诉记者,近三年公司平均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超过16%。
优化生态轻装前行
在受访人士看来,专精特新企业是梯度培育体系中,推动中小企业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由强变优的关键交汇点。尽管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更多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但营商环境、政府支持仍不可或缺。业内人士建议,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多措并举培育企业成长生态。
——实行差异化的精准培育。柯炳粦等人士建议,一方面,适时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按照行业分类实现差异化培育。另一方面,疏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堵点”,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
郑文认为,专精特新企业拥有鲜明的创新属性,在细分行业具有较大的标杆引导效应,建议相关部门邀请这些企业,共同参与制定相应行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一步规范引导企业发展。
——期盼建立“人才蓄水池”。李有财等人士建议,高科技企业普遍面临人才短缺难题,期望相关部门在人才方面给予企业大力支持,包括研究院和一些研究机构提供研发支持等,帮助企业打造“人才蓄水池”。比如,可以打造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更多市场化举措推动高校院所与公司结合,适当采取研发投入成本和研发成果收益分成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研发支持。
——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一些企业负责人认为,企业的创新技术出现被恶意侵权的现象,而企业通过司法程序维权时间长、取证难、代价高,这大大降低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郑文等人士建议,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的创新技术产品建立统一产品名录,各级政府及部门出台相应专项配套政策,引导市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