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突破临界点开始竞争“业态链”

2021年12月24日08:53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21年,新能源汽车进入“井喷年”,在传统燃油车销量不振的同时自主品牌“引爆”了新能源汽车市场,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暴露出一些需要着力破解的问题。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已经在全球赛道“拔得头筹”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迫切需要抓住未来3至5年的关键期,实现从“生态链”到“业态链”的升级,在迭代竞争中实现高质量扩张。

  产销继续创新高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1年1至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继续创新高,累计产量已超过300万辆,销量接近300万辆。11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17.8%,继续高于上月,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到19.5%。

  自2015年至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一,自主品牌迅速崛起。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由导入期迈入了快速增长期,带动中国汽车产业在世界舞台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汽车动力系统专家、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欧阳明高预计,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500万辆,2030年约为1700万辆至2000万辆,经过数年时间与燃油车的拉锯战,中国汽车电动化已经突破临界点,未来几年增长曲线会呈现出“陡峭增长期”。

  记者根据公开数据初步统计,截至11月末,2021年全国161万辆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量中,上汽通用五菱和比亚迪合计贡献了约60万辆,销量排名前四位的车企贡献了增量的近一半。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销量格局来看,新能源汽车“井喷年”的特点,一是形态走“小清新”之路,二是绿色环保“双碳”贯彻到底,三是价格“极度亲民”。

  面临问题仍待解

  在销量快速提升的同时,芯片、电池、合规性是2021年困扰新能源汽车的难题。

  业内人士认为,芯片短缺的核心原因,一是标准体系不健全,二是缺乏测试认证流程,三是技术研发能力不足。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原诚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现在还没有自己的汽车芯片标准体系,更多用的是国外的体系,但与我们新能源智能汽车对于数据安全、智能化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新能源汽车电池续航能力瓶颈和车主的里程焦虑,集中表现在北方气温下降后,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受到影响。一家新能源车企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北京、山东、河北、黑龙江等地的纯电动汽车车主冬季最为焦虑的就是电池续航里程的快速下降。

  “冬季如果打开暖气,续航里程往往瞬间减少。”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认为,冬季气温降低,电解液电化学反应阻力增加,电池容量就会降低,从而导致续航里程缩减。此外,冬季电动车空调用电、寒冷环境造成的行驶阻力增加,也都会造成电动车在冬季的能耗升高,续航里程下降。

  此外,一些新能源车企屡屡爆出“踩红线”行为。例如,近期小鹏汽车违法采集43万余张人脸照片被处罚、门店销售被指“加价提车”;蔚来汽车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被罚款;欧拉好猫车机系统芯片降级,涉嫌虚假宣传遭车主联合维权等事件。

  常年从事汽车品牌营销的市场营销专家曾丽凡告诉记者,这些问题暴露出新能源汽车“井喷式”爆发背后潜藏的问题,相关车企尤其是行业“新兵”在渠道管理、产能规划、品牌建设上存在的漏洞,甚至缺乏严格遵守行业规则和法律法规的决心。这些问题或许通过舆论引导等方式能够短期应对,但长期来看必须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在“迭代竞争”中全面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汽车产业迫切需要抓住未来3至5年的时间,实现从生态链到业态链的建设,在“迭代竞争”中实现全面发展。

  首先,加快构建“芯片伙伴圈”。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中心电动化总监邵杰对记者表示,五菱正在加快推进“强芯”战略,将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的国产芯片测试验证与应用平台,集成上下游供应链资源,形成以主机厂、零部件供应商、国产芯片商三方联动的开发模式。

  其次,加快建设“生态出行圈”。专家建议,一方面要不断布局新技术实现“续航突破”,另一方面则应通过打造“充电圈”“换电站”等方式,减少车主的“里程焦虑”“低温焦虑”。这方面,工信部10月公布了11个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名单,提出切实加强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组织实施,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业内人士认为,广西柳州的新能源出行“生态圈”的方式值得借鉴,比如,上汽通用五菱“无须钻地,无须上桥,无须精准停车”的全自动换电站,单次最快换电仅需三分半钟,与加满一箱油的用时相当,极大降低了时间成本。

  再次,车企应构筑“监管自律圈”。广西师范大学刘俊清博士对记者表示,新能源车企在产销过程中的“进退失据”问题,以及这一过程中工信部、网信办等多个部门合力监管的效果表明,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造车企业,只有在强监管的过程中形成“自律”,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行业潜力,实现良性市场竞争,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记者 何丰伦 李唐宁 北京报道)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