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新常态:消除壁垒合理优化是正解

2015年03月30日00: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3月30日报道 上周,一则由长安铃木代工生产的2015款长安奔奔正式上市,颇受业界的关注。对于第二工厂投产不久的长安铃木而言,近两年处于预料的销量持续下滑,已经造成产能过剩的问题。而对于长安汽车而言,其市场增长已远远超越了产能的释放,庞大的产品线亟须解决产能不足的问题,正好盘活长安铃木目前闲置的产能。在我看来,在长安汽车集团框架内,不同的业务板块之间对产能合理优化并实现双赢,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好事。

  不过,有观点认为合资车企成为自主品牌的代工厂,意味着第一次将合资自主的局面扭转为自主合资,是自主品牌逐渐强大的一个里程碑。对这样的观点,在我看来确实是想多了。事实上,这样的事情最近并不少,同样是为了缓解产能不足,神龙汽车也打通与东风乘用车之间的产能合作,借用并升级改造东风乘用车的新能源工厂,生产神龙公司的2008等SU V车型。不过,大家都明白,我们并不能就此给东风乘用车一个“差评”。

  事实上,不论是合资给自主代工,还是自主代工合资,最值得肯定的是对于能够消除不同事业板块间的壁垒,实现产能灵活分配的做法。我相信,在“新常态”下的中国汽车行业,这样的做法会越来越常见。

  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在全球汽车行业并不罕见。例如在欧洲,标致和雷诺、三菱与菲亚特共用生产基地。在车市增幅放缓已成共识的背景下,如何高质量、低成本地盘活产能将是国内各大汽车厂商必须考虑的问题。

  强调当前产能过剩或者产能不足,其实都存在片面之处。事实上,中国车市缺的不是产能,而是优质的产能。以长安铃木代工长安奔奔为例,看重的是铃木在小车方面的工艺能力,质量把控。而为了让东风新能源工厂顺利代工2008,神龙汽车从内部调任管理层担任该工厂厂长,对东风乘用车新能源工厂原有的工人进行培训。通过如此倒逼车企能力提升,最终实现自主事业做强的愿景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编辑: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