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跨界虎视手机端口

2021年10月15日07:58

来源:经济参考报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创办的湖北星纪时代科技公司近日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武汉设立项目总部并研发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智能设备。这标志着吉利正式进军手机领域,也显现出手机和汽车这两个重要端口的相互渗透更近了一步。随着智能化、网联化等“新四化”成为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汽车这个曾经的交通工具和手机这个曾经的通信工具,在智能终端这个方向上缠绕得越来越紧密。

  “车机一体” 愈加紧密

  科技公司跨界造汽车已经成为近几年来的一个风潮。蔚来、小鹏、理想等早期的造车新势力都是以科技公司的身份跨界投入汽车领域。之后,百度、滴滴等互联网科技公司,以及格力等企业纷纷进入汽车产业。而新能源、智能化则无一例外成为这些造车新势力主打的方向。从这时候开始,汽车与手机的距离也变得越来越近。

  随着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陆续进入汽车产业,汽车与手机的融合更加深入。作为首家进入整车制造领域的手机企业,小米为造车下了大功夫,包括首期投入100亿元、未来十年投入100亿美元等大力度的规划和措施。小米依托其现有的物联网生态体系,正在将手机和汽车这两个智能终端更紧密联合在一起。华为虽然没有进行整车制造,但其新能源动力总成产品,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技术,车载操作系统,以及手机销售网点开始卖车等行动,都显现出其渗透汽车行业的程度越来越深。

  不只是小米、华为,国外“苹果造车”的消息不断见诸各种媒体,国内手机品牌OPPO被传造车的声音也越来越大。OPPO注册“OCAR”商标、组建自动驾驶团队,以及从汽车企业开始挖走各种技术人才等,表明OPPO正在与汽车产业靠近。

  造手机的进入汽车领域,而造汽车的也开始进入手机领域。李书福创办的星纪时代科技公司,经营范围含移动终端设备制造、移动通信设备销售等,业务定位于全球高端智能手机领域。依托吉利和沃尔沃汽车在设计、研发、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链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经验,其智能手机项目和汽车智能化战略将相互联动,实现车机和手机软件技术的紧密互动,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智能化、万物互联的多屏互动体验。

  无独有偶,特斯拉要造手机的传闻一直没有停歇。今年3月,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特斯拉网站上发布了一段名为Tesla MODEL π的概念手机视频。据说这款手机还能与Space X的星链高速卫星互联网连接。

  不只是手机业和汽车业的相互渗透,甚至还有同时跨界手机和汽车领域的双跨界者。家电制造商格力电器既有着造手机也有着造汽车的梦想。早在2015年,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首次宣布要进军智能手机领域,并于同年6月发布第一代手机产品,此后格力不断推出手机产品。而在2016年,格力电器入股银隆,进入新能源汽车赛道,之后多次出手收购银隆股份,2021年8月,格力电器拍下银隆30.47%股权,在造车的道路上不断深入。

  相互渗透 殊途同归

  对于这种跨界的不断深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表示,这是基于现实的考量,借助手机能直面用户,改进人车交互体验。

  事实上,不管是手机企业造汽车,还是汽车企业造手机,其目的都是试图掌握更多的智能终端,形成一个智能生态。目前来看,手机和智能座舱、智能操作系统等之间可以互相赋能,而未来无论是手机还是智能汽车,或是再出现其他的产品,都将成为一种智能终端,提升人们随时随地的线上线下体验。

  对于汽车企业而言,借助手机能直面用户,还能改进人车交互体验。例如,虽然现在汽车的智能化程度已经大大提升,智能座舱、智能操作系统等可以实现强大的功能,但很多车主还是更愿意使用手机来进行导航、听音乐、听新闻等。而且手机也可以链接车联网、卫星互联网,打造丰富的消费场景,做强生态圈。同时,汽车企业造手机可以整合供应链,串联自身业务,打造自己的生态链。例如,吉利可以借助汽车生态圈内的优势和经验对其手机业务赋能,而造手机利润率更高,可以更好地推动整体业务发展。

  智能电动汽车被视作PC、智能手机后的第三代智能移动终端。对于手机企业来说,进入汽车领域可以更好地完善自身的生态系统,为整体系统赋能,同时可以凭借自身在信息化、网络化方面的技术优势,为智能汽车产品提供支持。今年3月,小米加入造车大军,如今小米投资生态链企业已超330家。小米集团还曾表示,希望用高品质的智能电动汽车,让用户享受无所不在的智能生活。

  伴随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汽车的身份加速转变,作为交通工具的属性逐渐降低,体验、交互、科技的属性逐渐增强。未来的智能汽车有了L5级的自动驾驶,或许会演化为移动的生活空间,内容会随着乘客、位置、出行目的而变化,人们在这里的时长可能会超过任何其他场景。

  无论是作为造车新势力的小米,还是作为手机新势力的吉利,都在表明汽车和手机这两个产业间不再是单向流动,而是你来我往,双方正在试图实现殊途同归。

  “红”“蓝”转换 效果待检

  汽车和手机两大产业之间的交集正在不断叠加,但值得注意的是,汽车产业和手机产业市场状况不尽相同。

  当下,汽车产业中新能源汽车领域正值蓝海,随着政策、市场、消费者等多重有利因素推进,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经历高速发展阶段。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3万辆和35.7万辆,同比均增长1.5倍,产销继续刷新纪录。今年前9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6.6万辆和215.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8倍和1.9倍。从细分车型来看,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产销也均刷新纪录。9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继续维持历史高位,为17.3%,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到19.5%。

  这也是近几年众多高科技企业争相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经历了最初众多造车新势力混战的阶段后,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高潮,市场环境不断优化。

  对比来看,目前国内手机行业已经步入了成熟期,华为、小米、OPPO等头部企业已经形成了很强的品牌优势,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行业集中度越高,后来者越难进入,新品牌在这个时候入场绝非易事,包括乐视、锤子等众多手机新品牌几乎都是昙花一现,很难在市场上立足。

  毕竟,汽车企业造手机最直接的目的还是为了能够卖出去,只有实现了在市场上的突破,诸如补全生态链、实现相互赋能等目标才能实现。相对于汽车产品,手机制造可能要简单得多,但好做不代表好卖,最终效果如何,还有待市场检验。

编辑:林辉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